珠宝匠原创人人生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~
数条湛蓝色青金石穿成的链条,相互缠绕,下方垂挂石榴、椰枣、麦秆、山羊、公牛、雌鹿等不同主题的黄金小提溜......
你敢相信,这三条华丽摩登的首饰,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了么?
它其实是公元前2450年Queen Shubad(舒巴德女王)的头饰,发现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遗址之一——苏美尔城市乌尔遗址中,目前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所收藏。
黄金做成的仿生小物件栩栩如生,丁零当啷挂起一排,素简的青金石项链顿时变得妙趣横生。原来4500年前的古人,也爱玩小提溜呀!
所谓“小提溜”,实际上指的就是小巧玲珑的小吊坠。“提溜”这个词是山东、山西、陕南等地方言,意为用手拎着。这个词俏皮亲切,语气轻快,十分契合这类配饰灵动、活泼的特质。
现在的文玩珠串常用材质题材各异的小提溜来画龙点睛,而在西方,这些小提溜大多是护身符、幸运符号和有纪念意义的物件(amulet)。
幸运小物当然是多多益善,在项链或手链上挂着多个护身符的首饰,则被称为Charm,幸运符珠宝。
远古时期:万物皆是小提溜
早在人类学会铸造金属或雕刻石器之前,爱美的古人,便开始用贝壳、种子、浆果等自然材料来装饰自己。
下面这条出土自公元前28000年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贝壳化石珠串,上面点缀的贝壳与海螺,应该算是最早的小提溜了。
在之后的20000多年时间里,小提溜作为首饰中的一部分,除了常规形制的雕刻和简单的表面装饰,几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。
苏美尔时期:人与自然的连接媒介
直到金属加工技术的出现,小提溜的材质与形状才迎来了新的突破。
公元前4100年前,当我国还处于相对原始的新石器时期时,位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,已经掌握了楔形文字、金银铸造、雕刻印章等技术,并利用金属制作武器、器皿和饰物。
尤其是对于金银等贵金属的开发与利用,更是神乎其神,初步掌握了“金银细丝”和“造粒”技术。
随着技术的进步,小提溜的工艺较原来精进了不少,雕刻主题与这一时期的自然信仰、宗教祭祀活动相关。
比如,开头提到的那件Queen Shubad(舒巴德女王)的头饰,悬挂的小提溜不仅有石榴、椰枣、麦秆等植物,还有山羊、公牛、雌鹿等动物主题。
公牛形象在苏美尔文明遗物中反复出现,因为牛是表征天神和灵魂的天界神兽,在诸神拟人化的造型上,神的头上一般佩戴牛角。这些具有当地特色和代表性的小提溜,不仅反映出苏美尔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,更被视为护身符,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。
古埃及时期:随身佩戴的守护神
公元前4000年左右,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畔兴起。
古埃及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,崇拜的神大大小小有2000多个,作为神力载体的护身符小提溜,主题和图案可就玩出了花儿。
(相关阅读:)
苍蝇是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人人生,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英勇无畏;
下面这条串珠项链悬挂有六个费昂斯贝斯神挂坠,贝斯神是神圣墓地的守护神,掌握着独门绝技:木乃伊制作,具有驱邪和保护功能。
古埃及珠宝匠人使用的宝石材料丰富程度令人惊叹,包括石料、矿物、金属、人造材料和产自动物的材料。
其中,黄金在古埃及人眼中,是太阳神拉的肌肤,永不褪色的特性象征着永恒。黄金被锻造成拉神之眼,常与其他彩色宝石搭配,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。
这一时期的黄金加工技术再次被发扬光大,镂空工艺、锤冲凸纹工艺、掐丝工艺、造粒工艺被应用到了珠宝制作中,使得小提溜的样式更加繁复、精致。
除了黄金,绿松石、青金石、玻璃、陶料等材质的小提溜也比比皆是,进一步丰富了珠串的样式。
古希腊时期:自然唯美的小提溜
公元前10世纪,有着4900年历史的古希腊文明,在爱琴海沿岸孕育而生。
(相关阅读:)
这一时期的珠宝,崇尚自然主义花环风格,植物、花卉、动物等自然元素,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小提溜上。
项链设计复杂精巧,悬挂的小配饰不局限于护身符元素,更加丰富多样,橡树果实、女性肖像、甜瓜、玫瑰花结等主题的小提溜在项饰中极为流行。
古罗马时期:缺乏华丽感与冲击力
公元前9世纪,古罗马文明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。
古罗马帝国早期,只是简单延续希腊化时期的风格,到了后期,随着伊特鲁里亚晚期、西亚等珠宝风格的融入,古罗马迅速发展出自己的珠宝风格:造型简洁、重金镶嵌、金银细工、凸显彩色宝石。
相比于古希腊时期小提溜丰富多样的款式,这一时期珠宝上悬挂的小提溜造型比较简单、朴素,更加融入项链本身。
(相关阅读:)
拜占庭时期:宗教意义更为深远
到了拜占庭时期,基督教被视为官方教会,备受百姓推崇与敬仰,这一时期的Charm珠宝迎来了具有浓烈宗教意味的固定搭档,十字架图案的小提溜。
(相关阅读:)
拜占庭人相信十字架具有驱邪避灾的护身效果,将其作为护身符随身携带。
珠宝匠人将十字架造型与珍珠、彩宝巧妙融合,丰富多样的珠串带来了极致的视觉享受。
公元5世纪到18世纪:珠宝华丽繁复 小提溜无用武之处
自公元5世纪到18世纪,随着加工工艺的精进、宝石切割技术的发展,珠宝不再像从前一样以式样简单,珠串为主,需要小配件来点缀。
各种风格精致繁复、镶嵌宝石、色彩浓郁的珠宝,本身就足够华丽和引人注目,小提溜这种配饰失去了用武之地。
维多利亚时期:自成一派的Charm珠宝
直到维多利亚早期(1837年——1861年),随着天真烂漫的自然主义艺术风格的流行,缀满小提溜的Charm珠宝,才再次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。
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期间,她深爱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为她设计了不少珠宝,其中一件最有情感意义的,是一条黄金打造的手链,缀有 9 个不同颜色的珐琅心形吊坠盒,分别装着他们 9 个孩子的头发并铭刻着孩子的姓名和生日。
女王经常佩戴这条手链,也带火了这种古老的首饰形式。
挂满护身符、图腾、有纪念意义的小提溜的首饰卷土重来,并正式形成独特的Charm珠宝风格。
在维多利亚早期,珠宝匠人们将小提溜设计成心形、花朵、植物等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,并与设计朴素的项链、手链组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,为珠宝增添了一份活泼和俏皮的气息。
到了维多利亚晚期,在哀悼珠宝的笼罩下,Charm珠宝上的小提溜则以护身符元素为主,直到爱德华执政的美好时代,才重回浪漫、华丽、典雅的风格。
受女王的影响,Charm珠宝最常见的形态就是手链。
王室也热爱用具有纪念意义的小物件做成Charm手链,每一条手链都充满情感记忆,像是一本无言的情感日记。
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就是Charm手链爱好者,在和温莎公爵夫人相恋的岁月里,他陆续定制了 9 枚十字架Charm的铂金手链,第一枚铂金十字架上刻着“We are two”,之后每年温莎公爵夫人都能收到一枚。
目前,Charm手链已经成为珠宝中的一个经典品类,在各路品牌的演绎下越发自由多彩。
东方小提溜 vs 西方Charm
西方人喜欢把护身符做成小提溜挂在珠串上,最终演变成了charm珠宝,而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讲究典雅庄重,觉得丁零当啷挂起来不稳重。直到在清代一些十八子手串上,才偶见一些玲珑串饰。
在中国古代珠串中,具有吉祥寓意的雕件,大多是作为固定制式中的背云、坠脚,基本没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。
但在现代的文玩珠串中,小提溜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。
随心挂、随意搭,是让珠串灵动出彩的利器。
不管是在手链上,还是珠串中,材质各异、款式多样的小滴溜,不仅能提升珠宝的层次感和独特性,更成为了人们表达自我、展现个性的时尚符号,让每一串珠串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灵魂。
J先生说:从4000多年前神秘而辉煌的苏美尔时期到科技与时尚高度融合的今天,从看似不起眼的小提溜到自成一派的Charm珠宝,这些玲珑可爱小吊坠的意义,早已超越了简单装饰品的范畴。它就像一部微缩的历史书,每一种材质、每一种款式,都是一个朝代、一个时代发展演变的生动见证,默默地诉说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,让我们在欣赏其美丽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。现在的人们喜爱Charm珠宝的自由,也爱集邮一般的快乐,你是否也有心爱的小提溜想要晒一下呢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哦
注: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,可溯源图片,已标明引用出处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删除~
推荐阅读:
3000多年前的珠宝巅峰,经受时间洗礼的经典,打卡古希腊珠宝风格
伍洲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